编者按: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中华民族尊师重道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历经时代锤炼与一代代教育者的身体力行,最终赓续传承、凝练升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教育家精神。为庆祝第41个教师节,践行“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谱写教育强国建设华章”,我校按照“优中选优”原则进行了“犇腾”系列优秀教师评选,共有14位教师分别获得“老黄牛”“孺子牛”“拓荒牛”“骏马奖”“优秀德育工作者”等奖项,他们默默耕耘在各自岗位,用实际行动诠释教育家精神。本平台开辟专栏进行展播,让我们一起看他们的风采——
“孺子牛”奖

何荧
交通与市政工程学院专任教师
何荧,女,蒙古族,硕士研究生,副教授/高级工程师,给排水专业国家级教育教学教师创新团队核心成员,内蒙古自治区科技专家库与公共资源等专家库专家。
锚定双高建设,筑牢给排水专业根基。她参与供热通风与空调双高专业群建设,推动给排水工程技术专业建设,将职业资格标准融入课程标准;负责给排水管道运维和装配式实训室的建设与管理,主导从设备选型到课程设计的全过程。
创新育人模式,打造优质课堂样板。她紧跟职业教育趋势,运用现代网络技术推动教学革新。针对给排水专业实践性强,打破传统模式,创新“项目驱动+虚实结合”教学法。推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主持自治区精品课;《市政管道工程施工》入选自治区精品在线课程和一流核心课;主持的国家资源库课程《市政管道工程施工》服务20余所院校,点击超百万。
以赛促教促学,斩获职教竞赛佳绩。她既深耕自身能力提升,双线发力斩获丰硕赛事成果。两次获内蒙古自治区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二等奖;参赛作品获自治区教师教学课程思政大赛三等奖,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教学,引导学生树立“治水为民” 职业信念。指导学生多次获得自治区以上奖项,真正实现 “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以赛促建”。
深耕科研教研,产出优质教育成果。她主持或参与省部级以上课题9 项,其中国家级课题“给排水工程技术专业对接职业标准的课程体系”成果被 7所院校借鉴;发表论文 20 余篇,其中核心期刊 3 篇;主编教材 7部、出版著作 3 部,主编教材《水处理工程技术》入选住建部“十三五”、“十四五”规划教材;副主编《给排水工程计量与计价实训》教材入选国家十四五规划教材。

吴俊臣
建筑工程与测绘学院专任教师
吴俊臣,男,汉族,1978年7月出生,2008年1月参加工作,2008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工学博士,教授,高级工程师,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英才兴蒙”工程六类人才。
攻坚提质增效,奋进职业本科申建。他深度参与建筑工程专业申本工作。同步负责大学物理实训室建设,从方案设计到环境改造全程跟进,打造现代化实训平台,支持实践创新能力培养。通过整合理论与实践,夯实学校办学基础,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晋升职业本科贡献力量。
领航标准出海,拓界职教联通国际。他推动职业教育国际化,助力中国公司“走出去”,中哈职业教育课程输出、《建筑施工技术》数字化双语教材开发和中印尼建筑领域海外人才培养暨“鲁班工匠计划”。他构建中国特色职教标准体系,打造“一带一路”数字化学习平台,提升国际辐射力,为职教出海提供核心支撑与模式范式。
聚力平台突破,汇融创新双轮驱动。他全程参与并成功申报“数字建造产业技术工程化中心”和“坝道工程医院内建大分院”两大产学研平台,深入对接需求和定位,确保平台建设服务地方、推动创新,通过构建平台,显着提升学校在工程技术和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支撑能力。
创新课程重构,深化教改融合实践。他响应国家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和课堂革命号召,以《建筑施工技术》等课程为试点,创新教学模式,引入“项目驱动+虚实结合”教学形式,打破传统课堂边界,增强教学互动性和实践性,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兴趣,强化了学生专业能力与技术素养,并为同类课程提供了可推广的创新经验。
韩乌日根代来
艺术设计学院工艺美术专业教师
韩乌日根代来,男,蒙古族,1983 年 1 月出生,2017 年 9 月参加工作,现任艺术设计学院工艺美术专业教师。先后获国家艺术基金青年艺术创作人才资助项目、自治区技术能手、自治区工艺美术大师等荣誉,是自治区“新时代专业技术人才选拔培养项目”重点培养的高层次人才。
践行文化传承使命,打造非遗育人新高地,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重要指示,立足自治区“非遗活态传承”战略,创新构建“高校+非遗”协同育人体系。工作室成为自治区首批“非遗传承示范基地”,探索叁位一体模式。通过开发“传统工艺+”系列课程,将皮艺等非遗深度融入教学。
创新美育实践路径,构筑文化育人新格局,领会新时代美育要求,提出“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理念,通过课程、实践、环境构建美育体系,创作《歌颂北疆》等作品展现北疆风貌获奖,指导学生作品多次获奖,实现“传承有人、创新有果”,为弘扬传统文化和增强文化自信作贡献。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开创协同育人新局面,践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理念,创新“工作室+课堂+项目”教学模式,获自治区教学成果奖。通过师带徒体系融合非遗传承与现代职业教育,学生屡获职业技能大赛佳绩,为工艺美术行业输送高素质技术人才,开创传统工艺与职业教育融合新路径。
“拓荒牛”奖

张宇
建筑设备与自动化学院专任教师
张宇,男,汉族,1971年8月出生,1996年7月参加工作。他在教育教学一线工作岗位上从教29年,所代班级连续两年获“自治区级先进班集体”荣誉。2024年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总决赛的舞台上,他指导的学生队伍在土木建筑赛道一建筑智能化系统安装与调试组比赛中脱颖而出,斩获金奖。
因材施教,点燃技能梦想。他始终秉持“因材施教”的理念,根据队员的兴趣、特长和能力,制定个性化的培训方案,激发每个队员的学习兴趣,点燃他们的技能梦想。
锐意创新,引领技能前沿。建筑智能化系统安装与调试领域技术更新迭代迅速,他始终保持着强烈的求知欲,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并将其融入教学和技能培训中,引领学生站在技能发展的前沿,确保参赛项目设计内容与行业发展同步。
精益求精,铸就工匠精神。他始终将“工匠精神”贯穿于训练的每一个环节,严格要求队员,注重细节,追求卓越,培养队员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和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
无私奉献,成就队员。他全心投入,默默奉献,全力陪伴训练,答疑解惑,帮助队员克服困难,把学生成长放在首位。未来他将继续坚守教育初心,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贡献力量。

纳荷芽
马克思主义学院专任教师
纳荷芽,女,蒙古族,1996年2月出生,2021年2月参加工作,2022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教5年,硕士研究生,讲师,现为马克思主义学院专任教师。
潜心课程建设,筑牢教学根基。她讲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面对仅有大纲的起步难题,自制课件、讲稿和案例使理论具象化。叁年间,她与课程组共同将课程发展为完整体系,编制教学文件并建成包含课件、讲义、案例、题库、素材和示范课的资源包,她主要负责3个章节资源和2节示范课录制。2022年,在自治区比赛中,她编写的案例获二等奖,参与的案例获叁等奖,资源包获叁等奖。2024年春,课程调整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她独立编写的“玉器在古蜀文明”案例获国家民委比赛叁等奖,为马克思主义学院首个国家级教学奖项。
创新教学实践,拓展育人维度。她紧跟职教发展思路,注重教学与实践融合,依托“阿纳尔工作坊”和“石榴籽工坊”,开展“主题演讲+文创开发”的多样化实践教学,将课堂延伸至博物馆及作品展。连续两年指导“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比赛,分获2024年自治区叁等奖与2025年教育部高职组叁等奖;参与指导获第十叁届“挑战杯”全区创业竞赛一等奖。
“骏马”奖

杨丽清
公共课教学部高等数学教研室教师
杨丽清,女,汉族,1988年10月出生,理学硕士,讲师。2016年9月参加工作,现任公共课教学部高等数学教研室教师。从教9年来,在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绩。
勇做教学创新的实践者。历练教学技能,甄选教学内容,潜心从教。主讲《高等数学》《经济数学》等6门课程。近五年获自治区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理科组二等奖、全区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比赛二等奖等5项。主持或参与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5门、在线精品开放课程3门。
勤做科研探索的奋进者。勤思教育理念,探索教学改革,创新研思。近五年主持自治区规划课题2项,参与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各类科研项目11项。获得实用新型专利1项、计算机软件着作权2项,发表教学研究论文9篇,副主编出版教材4部,研究成果紧密围绕教学实际,推动了教学质量提升。
善做学生成才的引领者。探索数学世界,培养综合技能,用心育人。近五年带领学生获得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自治区叁等奖以上6项,“挑战杯”等竞赛自治区叁等奖以上3项,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学生成长路上温暖的陪伴者和坚定的支持者。
甘做师德师风的践行者。严守师德规范,坚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课堂教学全过程,获校级“优秀教师”、“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以扎实的业务能力和高尚的师德修养,赢得了师生的广泛赞誉。